2023油莎豆产业发展与风口机遇
近日,在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主办的“新型油料作物油莎豆产业及其精深加工产品推介活动”上,多位业内学术、科研领域权威重磅嘉宾受邀出席活动,并在产业相关的多类型、多维度主题报告中,分别阐述了油莎豆全产业链各环节新近取得的发展进步与突破,包括油料产能提升、特色油料发展、种业科研成果、精深加工技术与装备进步、营养导向的多领域食品开发、产业区域开发成效、产业标准化建设、产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等。整体反映出我国油莎豆产业化在《“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等相关政策支撑引导下,逐步厘清产业发展思路,形成重点依托消费市场的开拓培育,不断为产业提供长效发展动力的产业化共识。
对于油莎豆产业新近情况的汇总与发展趋势分析,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油莎豆产业发展专业委员会主任杨雯茜做出主题报告,并接受了多家媒体专访,着重针对产业基础的可喜变化,发展要素资源聚集,以及政策环境不断利好等趋势,对油莎豆产业化进程表达了作为产业专业化社团组织和绝大多数企业代表积极乐观的发展认知。
杨雯茜主任表示,油莎豆起源东部非洲与地中海沿岸国家,目前也是多数非洲国家作为当地人重要的日常传统粮用食品原料种植的作物之一。由于对坚果类的巨大需求,非洲很大部分的油莎豆还出口到北美、欧洲以及东欧和西亚地区,是深受欧美各国大众喜爱的健康食品原料。鉴于其优越天然的营养成分和优质油脂成分,多种有益人体的微量元素、维生素E、不饱和脂肪酸含量80%以上,欧米伽-3、欧米伽-6、优质淀粉以及不含麸质蛋白或谷胶蛋白,膳食纤维,无麸质过敏等等优点,油莎豆在世界各国受到健康人群的追捧。根据数据桥市场研究公司(Data Bridge Market Research)对全球油莎豆发展到2030年的行业趋势和预测报告显示,2022年全球油莎豆市场价值为1.6亿美元,预计到 2030年将达到3亿美元,在2023年至2030年的预测期内,复合年增长率为8.10%。报告分析显示全球对油莎豆需求主要增长来源于:化妆品行业对油莎豆非化学方式制取天然油酸、维生素和生育酚的需求不断增加,对膳食纤维产品的高需求以及对男性健康的益处,预防癌症和心血管疾病作用等对油莎豆的需求不断增加。
对于我国油莎豆行业的近期发展情况,杨雯茜主任表示主要体现在产业基础逐渐夯实、产业综合价值大幅提升、产业规模化迎来风口机遇的三个方面。
一是政策支持逐步筑牢油莎豆产业化基础。
2020年12月,农业农村部专项召开了油莎豆产业发展座谈会,听取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关于油莎豆产业发展情况及有关建议的汇报,并做出了具体安排。2021年12月农业农村部制定印发《“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明确将油莎豆列为四种特色油料作物之一重点推广。2023年4月23日,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公布了通过专家评审委员会技术审查的包括油莎豆在内的4种新食品原料。
产业体系建设方面,从油莎豆产业化基础看,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2021-2023年期间油莎豆生产标准、相关专利申请已分别达到13项和162项。全国标准信息服务平台数据显示,2020-2022年新增地方标准5项,企业标准8项,共计13项,两年间发展占比2008以来油莎豆标准总数25项的一半以上,范围覆盖油莎豆种子、豆、栽培技术、生产技术规程、与苜蓿作物间作生产技术、仓储、饲草及贮藏,以及加工、清选、干燥、去皮(抛光)和多款类型的油莎豆专用收获设备,基本囊括了油莎豆全部生产和初加工环节。
另外,基础种植方面,2022-2023期间在油莎豆种植实验方面,全国多地尤其是在实验项目地区的多种类型土壤,包括沙土地、盐碱地、低标准农田等条件的种植成功等,为油莎豆产业合理开发利用边际土地、盐碱土地、低标准农田等资源取得了种植与种业繁育的实践性基础。
油莎豆精深加工产品开发方面,除油莎豆食用油、酒之外,油莎豆精深加工产品开发还延伸覆盖包括坚果、面粉、饮品、食品添加、面点、饮料、化妆品、面膜、代餐粉、药用成分提取、多种饲料以及功能性食品等十余种品类,部分成熟产品投放市场也快速获得了消费者的充分认可,据悉,代表性餐饮企业引进油莎豆作为原料的食品开发最多已经达到200余种。
另外,油莎豆播、种、收、加工等农业机械的研发利用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据调研,除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油莎豆专用农机的国家级科研项目、农机科研院校立项开发之外,目前已投入市场的十余家企业产品为代表的旋耕、播种、收获、烘干、抛光以及精深加工等专用设备已有40余种款型,相关实用新型专利达50余项。
根据发展情况,能够较全面的显现出油莎豆产业在相关政策的不断引导下,已逐步夯实和筑牢产业化发展根基。
二是多元化食物供给显现油莎豆巨大开发价值。
油莎豆粮、油、牧、饲广泛应用特性,使其产业链具有典型的“多产融合”、“农头工尾”的特点,易于形成区域性全产业链特色经济,例如对于农牧地区培育“种养结合”、“旱作农业”、“林下经济”等多项各类农业综合收益。油莎豆全产业链还将带动良种繁育、种植、饲料、加工、流通、产品、农机、服务等一系列领域,跨越一二三产业融合,乃至跨行业发展,如清洁电力能源与油莎豆结合的“风+光+豆”业态,设施农业养殖能源一体化的“鱼+光+豆”业态等等,使油莎豆开发具有广阔的产业价值空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大食物观立足粮食安全,首要任务是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同时满足大国居民食物数量与质量需要的不断升级,我国每天要消耗70万吨粮、9.8万吨油、192万吨菜和23万吨肉,未来消费结构升级将进一步加速。优质蛋白、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等重要营养素需求也将快速增加,未来食物供应数量和结构都面临较大压力。建设农业强国,必然要求我国要有能力依靠自己解决大规模、多样化的食物需求。而油莎豆丰富微量元素与营养成分、优质油脂结构和高含量维生素,以及油、粮、饲的主要用途,与大食物观发展要求高度吻合。
大农业、大食物观对我国农业资源永续利用和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人均水资源分别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7.7%、25%,每公顷耕地所占有的径流量也仅为全球均值的80%。不论是从缓解平原农业生态压力的角度,还是从实现多样化供给的角度,都需要尽快开发食物供应新的增长空间。大食物观明确,将食物生产的资源开发方式从耕地向大国土拓展,食物保供从单一生产向多元供给转变,“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我们知道,油莎豆主要种植于沙土地,还可大规模利用边际土地、低标准农田等资源,是与主粮不争地,与农户不争利,“一豆三用”的优质油料、饲料、代粮作物,经济效益明显。我国幅员辽阔,适合油莎豆种植的沙土地范围广(据调研约为4亿亩) ,能够在更大资源空间实现多元化食物生产供给从耕地向大国土拓展。
按照农业农村部《“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中油莎豆作为特色油料作物“2025年面积稳定在20万亩”的目标初步测算,农业直接产值达到22.8亿;如油莎豆产业按照规模化发展,利用边际土地、低标准农田种植面积扩充至1亿亩,农业直接产值将达到1.7万亿规模。如按照亩均产300公斤、出油率按25%计算,我国每年将产出750万吨油莎豆油,相当于替代5000万吨进口大豆的产油量,使我国油料对外依存度降低至50%以下。按目前我国每年食用油人均30.1公斤的消费量计算,可提高17.5%的食用油自给率,对维护我国粮油战略安全有着显著的产业价值优势。
因此,随着我国市场油、饲、粮等原料需求量不断增加,发展油莎豆产业对促进国内农业经济循环,建设大农业、大食物观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以及促进国家粮食安全升级具有显著和巨大的产业开发价值。
三是盐碱地利用带来油莎豆产业规模化机遇。
其后在包括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第二次会议以及河北沧州考察中都着重指出相关盐碱地综合利用的“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的要求,将盐碱地开发利用提升到重要战略地位。而提高盐碱地综合利用能力,在深化中国—中亚合作的“八点建议”里推进绿色创新合作领域中,也占据着重要的领域位置。发展耐盐碱作物,提高盐碱地开发利用,不仅能够有效拓宽国家粮食安全生产资源,也是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自然环境薄弱国家合作推进绿色创新、提高粮食安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合作领域。
油莎豆作物有耐旱、耐涝、耐盐碱的生物抗逆特性,环境适应性强,比其他农作物抗自然风险能力更高,通过企业与科研单位的盐碱地实验性种植,证实了油莎豆具备开发成为高价值、耐盐碱作物的突出优势。如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邹锡玲研究员在2022-2023年主持选育的“中油莎3号”、“中油莎4号”,不仅在边际土地、低标准农田中获得平均亩产干重622.6公斤,含油量为27.01%的成果;也在宁夏盐池1.03‰含盐量、pH值8.71的千亩重盐碱实验基地中,分别收获了亩产干重410.4公斤和519.9公斤的油莎豆。这两个新育成油莎豆品种也通过了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组织的品种认定,填补了我国油莎豆耐盐碱高产高油品种的空白。
另外,协会油莎豆会员企业在超过三年连续性的盐碱地、边际地实验种植中,也逐步总结了油莎豆生态涵养的基础特点。盐碱地种植油莎豆,除了能实现客观的经济效益外,还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生态效益收益。种植在沙土地的油莎豆,茎叶覆被度高,可以实现沙化土地一定程度的土壤修复和生态治理作用,使土壤灰分提高、节水20%以上,风蚀减少80%以上以及提高植被覆盖率等多项生态指标的改善,达到抑制沙尘、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效果。为边际、荒漠土地的水土流失、生态修复提供了有效措施。因此,油莎豆在当下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资源开发导向中,将以显著的作物开发优势迎来油莎豆产业规模化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