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医学人才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要把医学教育摆在关系教育卫生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要立足基本国情,以服务需求为导向,以新医学建设为重点,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分类培养研究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全面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和人才素质人才培养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保障人民健康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俗话说得好,“人命关天,有黄金可贵”,博士是一个进入门槛高、培养周期长、成才难度大的晚熟职业。尽管现代医学发展迅速,但人类对生命的认识仍存在许多“盲点”。许多疾病无法从根本上治愈,需要医生终身探索和实践。因此,只有用最严格的标准培养医生,才能体现对生命的尊重。
医学教育是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医学教育发展迅速,为医疗卫生事业提供了一大批高素质的医学人才。特别是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防治中,广大医务工作者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面对疫情带来的新挑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新任务和世界医学发展的新要求,我国医学人才培养结构亟待优化,人才培养质量亟待提高,人才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为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必须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爆发试验中,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暴露出一些不足、弱点和漏洞。其中,麻醉、重症监护、感染、儿科、公共卫生、全科医学等学科人才短缺,成为突出而紧迫的问题。比如,由于一些医疗机构盲目追求经济效益,不重视麻醉、儿科等专业建设,许多医学院校缩小招生规模,造成人才结构性短缺。今后,各级公立医疗机构要统筹考虑学科发展,不能盲目追求经济效益,淡化公益性。在名额、薪酬等方面,要主动向学科紧缺倾斜,让紧缺人才有更广阔的职业前景。再比如,由于长期存在“重治疗轻预防、重专业轻全科”的倾向,全科、公共卫生等专业招生困难,人才供给相对不足。因此,《意见》提出,要加快培养善于治疗小病、善于认识大病、善于转移大病、善于管理慢性病的全科医生。系统规划全科医学教学体系,三年内推动医学院校建立全科医学教学组织,加强对全体医学生的全科医学教育。
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必须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我国高校培养的医生数量迅速增加,但培养质量参差不齐,与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不相适应。今后,我国将提高引进生素质,积极采取措施吸引高素质学生报考医学专业。同时,要巩固高校附属医院医学人才培养的主体地位,围绕人才培养一体化优化临床科室设置,设立专门的教学门诊和教学床位,努力推进早期临床、多临床、多学科的发展医学生的反复临床治疗。高等学校医学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合格的医学毕业生。医学毕业生要想成为合格的临床医生,需要在毕业后通过规范的住院医师培训和其他医学教育进一步磨砺。目前,我国接受规范化培训的居民身份不一,没有统一的国家工资标准。居民作为“准医生”,由于身份不同,待遇也不同。针对这一现象,《意见》提出了“两个一视同仁”:对社会招聘、培训合格的高校毕业生培养对象,当年在医疗卫生机构就业的,在招聘、派遣、结算等方面一视同仁;对具有住房培训资格的临床医生,在人员招聘、职称晋升、岗位聘用等方面,在待遇待遇待遇上一视同仁,与临床医学、中医药研究生同等对待。这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的重大突破,也是促进医学教育回归临床实践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