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应低代码CTO胡艳平:浅谈低代码在中大型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应用

2022-08-25 14:29   来源: 互联网    阅读次数:4522

      作者:湖南云畅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CTO胡艳平

      编辑:杨智博、杨洁、刘昊

      本文所有内容版权归湖南云畅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全球过去两个月在数字化转型上的进步,比过去两年都要多。”

——微软CEO萨提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

      据国家工信安全中心7月5日发布的《全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2021)》报告显示,我国2021年数字经济数据:总规模超45万亿,GDP总比例高达40%。

      这些数字仍在以15.9%的年均增速高速增长。数字经济就是未来十年最重要的商业机遇,数字化就是企业的必然选择,在这一点上,已鲜少有人发出异议。

      随着国资委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通知》,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全面启动,对于支撑起国民经济的国有企业来说,数字化的需求似乎来得更为迫切。


      一、为什么国企数字化势在必行

      之所以要紧锣密鼓推动国企数字化转型,并非没有原因可循,作为一个变革过程,企业数字化的长期性和曲折性决定着数字化转型的主角必然是以国企为主的大型企业:

      ——从成效看,国企内部流程较为复杂,业务间需要更多的协同与磨合,数字化可为国企解决内部效率问题。而国有企业在我国市场中的重要地位也决定着它本身的数字化对国家的产业结构转化以及产业水平提升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投入看,因行业及业务的不同,数字化成效难以复制,企业数字化整体仍处在“摸石头过河”阶段,过程中必然存在着“试错成本”,国有企业具备较为丰厚的经济实力和稳定的持续经营能力,可平稳承载数字化过程中的风险与成本。且自开国以来,国企已历经公司化改革、股份制改造、混合所有制改革等种种变革“洗礼”,不断调整和变化改革目标与思路,正是国企所必须承担的使命。

      可以说,国有企业率先进行数字化实践是需求使然、实力使然、责任使然。

图源: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官方网站(侵删)


      二、坎坷数字化,国企也逃不开的痛点

      既然是变革,就会有阵痛,国企数字化变革之旅也是如此。当数字化成为企业内部的基本共识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应用需求的大爆发,由此,国企数字化转型的阵痛开始浮现:

      痛点一:业务与IT的“水火不相容”

      软件开发不可能凭空发生,它需要基于具体需求解决具体业务问题,而业务的个性化就决定着数字需求的个性化,即便是同一企业,其内部各系统间往往也很难复用。且因为业务部门并不懂IT,其提出的想法往往不太成熟,又由于对业务的不熟悉,IT部门往往很难理解业务的真实需求,一个项目在上线前、试运行阶段,常要经历多次需求变更拉锯,导致项目成本远超预算,甚至不乏项目以失败告终。

      痛点二:稀缺的开发生产力,让软件服务采购成了不得不做的选择

      国内市场上的专业程序员早已供不应求,据github统计,国内现有程序员群体755万,缺口近1000万。而国企研发人员编制相对固定,常常是人员还“困”在旧项目中,新的紧急项目又接踵而至。迫于巨大的需求压力,许多国企只能将视线放在与软件服务商的合作上。而出于成本考虑,软件服务商并不会冗余开发团队,稍大型的项目,往往需多家软件服务商才能“凑齐”完整的项目团队。

      痛点三:工具和规范带来新的难题

      对大型国企而言,合作的下游、软件服务商数以百计,不同企业的整体差异及工程师的个体质量差异非常大,而对于软件项目这种智力密集型的工作,来自不同团队成员间的高度协调更是难上加难。

      这将导致四个后果:一是国企内部开发规范推行难;二是项目团队不稳定,尤其是研发周期超半年的项目;三是项目质量参差不齐,大幅取决于项目人员的质量;四是行业知识沉淀不够。

      而这些后果,都需要由企业自身消化承担。

      痛点四:项目利润的压缩,带来的成果“反噬”

      当对部分传统软件服务商的财报进行研究后,我们发现其人力成本居高不下,净利润仅在6-10%左右。而国企对整体的网络环境、安全环境比一般企业要更加复杂,从立项、可研、上线、试运行、验收,整个周期涵盖了不少人力和资金上的隐形成本。

      较高的交付要求,延期、失败的项目风险会进一步拉低软件服务商与合作伙伴的利润,而利润会直接影响项目质量——即数字化成效。

      那么,国企数字化,究竟路在何方?


      三、“低代码”作为软件产业新生力量,逐步走进了大家视线

      “低代码”这个概念是由2014年国际知名的技术咨询和调研公司Forrester首次提出的。

低代码概念

      低代码是一种门槛很低且扩展性良好的软件开发技术,能够让使用者通过可视化的方式,以更少的代码甚至是无代码,更快速地构建和交付应用软件。

      低代码的出现,完美解决了企业中“IT不懂业务,业务不懂IT”的局面,虽然代码、编程依旧是应用开发的中流砥柱,但在当下和未来的数字经济浪潮中,低代码无疑将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加速器。

      Gartner认为2023年将有50%的大中型企业将低代码平台作为战略应用平台之一,2024年全球有65%的应用程序使用低代码模式构建。

      亿欧认为目前低代码在中国的渗透率约为1-2%,市场规模约为37亿,2025年将达到270亿。

      目前,对低代码做分类并不容易。由于低代码概念和内涵未达成一致,业界对它进行归类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如按照低代码产品的底层驱动技术进行划分,通常可分为表单驱动、逻辑驱动和数据驱动三类。

图源:艾瑞《生态聚合中国低代码行业生态发展洞察报告》(侵删)

      表单驱动:以数据表为核心,其优点是简单易用,能够构建轻量级的应用,但无法实现复杂的业务系统。代表厂商有简道云、轻流、泛微OA、宜搭等。

      模型驱动:从业务场景中抽象出模型构建页面和业务流,其应用场景更加复杂且广泛,功能强大,但需要一定的培训和技术思维。主要功能有可视化数据建模、逻辑编排、界面编辑、流程构建。代表厂商如PowerApps、Outsystems、腾讯微搭、百度爱速搭、万应低代码平台。

      数据驱动:是基于大数据处理分析逻辑来构建的数用一体平台,主要突出数据中台逻辑,业务系统构建并不是强项,需要较专业的人员使用。代表厂商,如数睿、袋鼠云等。

      在数字经济的发展需求背景下,模型驱动型低代码平台可以说是当前较为适合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产品类型,既能兼顾技术门槛和通用性,门槛适中;又可跨应用、跨行业进行复杂应用的开发,上限较高。


      四、各大国企纷纷开展低代码相关实践

      低代码其实可以看作是“代码编译”的延伸,所以在行业和场景上并不存在特殊限制性,可以适用于任何行业与任何场景,而且低代码本身敏捷、灵活、可视化的优势也给予了企业更大的想象空间来进行数字化转型上的创新布局。

      其主要优势在于:

      (一大幅降低项目成本,提升公司经营利润

      根据行业分析报告和市场反馈,对定制开发型的项目而言,合适的低代码平台,相对传统代码开发方式,编码阶段的周期能缩短50%,整体周期能缩短30%。而且低代码工程师的门槛较传统代码工程师要低,平均薪酬还能降低20%左右。正常情况下项目的人员成本,约为传统代码开发模式的60%,总体项目成本约为传统模式的70-75%。

      随着低代码平台跟国企业务体系的进一步结合、原子化组件、能力的进一步积累,项目的人力成本有望降低到传统模式的50%,进而提升公司整体的经营利润。

图源:洞见研报《企业数字化转型系列报告——低代码行业研究报告》(侵删)

      大幅提升项目快速响应能力

      低代码平台在输出项目Demo、快速迭代需求方面,有传统代码开发模式不可比拟的能力。在项目组织过程中,可以选择容易实现的模块快速交付和演示,从而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快速确认需求。大学应届毕业生经过3-6个月的培训就能具备低代码交付能力,大学生实习完毕后就能进入项目组交付,可以有效避免目前公司和合作伙伴工程师资源不足的窘况。

      大幅提高公司产能,扩大业务范围

      低代码破解了交付效率和交付人员的局限,理论上来说,低代码是完全对标传统纯代码的通用开发模式,能有力支撑所有可能的业务场景,不再受地域、技术、人手的限制,一线业务人员就能够主动选择通过低代码满足自身业务发展需求。

      有效提升公司交付底线,提升合作伙伴管理水平

      低代码平台本质上是对技术逻辑底层、软件开发方法论、行业知识逻辑的底层封装和灵活运用,从而从方法论和技术底层规范了一系列安全和质量相关的逻辑,大幅提升了项目质量底线。

      低代码平台运用,让产品经理、后台工程师、前端工程师、数据库工程师、运维工程师的门槛和界限模糊,减少了项目组成员角色的种类和数量。参与项目的合作伙伴经过统一的培训后,用统一的工具来交付项目,管理上更加容易。

      完美实现国有企业知识和软件资产的沉淀

      对于国有企业来说,选择甚至自研自建低代码平台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资产的沉淀。但传统开发模式下,行业知识的沉淀都存在于数百万行代码以及开发人员的大脑中,员工的离职让资产的流失风险变高。低代码模式,让行业知识和软件设计,变得可视化、变得可读,员工的流动对这部分资产的影响度降低。万应低代码平台提供了对软件应用、模版、模块、组件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使用时间越长、越深入,效率越高,软件资产沉淀越多。

      也正是基于低代码的种种优势,近期全国范围内频频出现低代码的招投标信息。

      由于国有企业的规模较大,在数字化转型上相对更难、更复杂,且国有企业的主要核心业务均已建设独立业务系统支撑,当前阶段,在低代码领域的实践主要解决是末端管理流程和业务辅助工作,如:客户调查、会议管理、资料管理、派车管理、项目进度管理、出差管理、物资申领、BI分析等。

      事实上,基于云原生的低代码天然具备与企业数据中台、业务中台全面打通、融合的能力,能够帮助企业实现全链路一体化,尤其是万应这样具备企业产业特色能力的低代码平台,能够充分支撑前台快速试错、快速创新,极大释放企业核心业务的数字化创新和变革的能力空间。


      五、如何选择一个低代码平台?

      毫无疑问,低代码是企业数字化发展的强大助力。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进入深水区,在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中,作为“领头羊”的国有企业越发认识到转型的不易,如何在业务正常运转的情况下实现变革和突破,又如何在雨后春笋般涌起的众多低代码平台中选择出适合自己的产品?本文也许能给出一些参考。

      通常来说,国企对低代码产品的考量主要集中在以下维度:

      是否能在功能、场景、数据层面实现一体化

      是否符合国产化信创要求

      是否具备行业属性与相应知识沉淀

      是否具备以全栈开发为首的系列技术能力

      是否具备完整的服务体系

      )是否能在功能、场景、数据层面上实现一体化

      国企由于自身的体量规模,以及国家监管层面的高要求与严标准,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更是面临远比其他企业更为严峻的挑战。体系越庞大,管理就越复杂,各职能均有相关的专业系统支撑,虽历史积淀深厚,但层级多、分工细,流程繁琐、跨部门协作困难、数据割裂的问题暴露无遗。

      于是,国企在低代码产品的选择中往往注重是否能在功能、场景、数据等层面实现一体化覆盖:既要能够改善内部冗余的流程,将人、财、物、项集约化管控,以更轻量化、更灵活的方式支撑日新月异的市场需求;又要能够整合企业内部系统零散的业务模块,解决数据孤岛的割裂状态,提升数据的同步性、完整性;还要支持私有化部署,提升数据安全水平。

      万应低代码平台突破了传统烟囱式IT架构壁垒,全面兼容客户单位多个现有业务系统,并将接入数据范围扩大至集团中台,同时通过AI、IoT技术的调用加速数据资产在企业中的联动应用,增加企业数据应用价值。并将业务应用可视化、模块化、可配置化。通过万应低代码平台的底层技术架构和智能化引擎全面支撑数据融合、业务融合、管理融合,实现了项目集中化、共享化的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

      )是否符合国产化信创要求

      在新冠疫情、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等多重影响下,“国产替代、自主可控”成为国企信息化转型的首要目标。不少国企开始思考如何制定更加合适自身的信息化发展问题。

      因此,国有企业对于低代码产品的选择一般要求系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系统的构造也要求能够独立自主,以保证系统在特殊情况下的可用性。

      万应低代码平台已获得多个国产化产品兼容认证与安全认证,能够适配华为鲲鹏、麒麟、主流云平台等全面国产化的软硬件生态,并通过构建三个层次安全机制(即IaaS层安全、PaaS层安全、应用层安全),让万应低代码平台开发出来的应用天然具备三个安全屏障。

      )是否具备以全栈开发为首的系列技术能力

      目前,企业经营日益复杂,市场变化频率加快,企业需要迅速、灵活、准确地响应这些变化,因低代码工具能力限制而放弃数字化功能是得不偿失的。国企在开展低代码实践时,还应综合考虑到当下需求的满足及未来的可持续性。对低代码的选型要求应是:降门槛但不能降能力,低代码必须具备以全栈开发为首的系列技术能力。

      根据中国信通院提供的《低代码无代码开发平台通用能力》及Gartner列出的低代码平台关键能力维度,结合云畅万应近10年的国企数字化服务经验,本文推荐从以下技术能力角度进行低代码产品选型考察:

      基于可视化和模型驱动理念,万应低代码作为结合云原生与多端融合技术的一体化应用开发平台,通过提供可视化的界面设计和逻辑编排,实现全栈可视化开发,极大降低上手难度,使得每一个低码工程师都具备全栈开发能力,成为更具有经济效益的“全栈工程师”,其预置大量开箱即用的原子化组件、配备稳定强大的兼容和集成能力、进行多种信创兼容及安全认证等,可轻松应对个性化和复杂业务场景需求,让企业可以花更少时间、成本关注产品实现,而将更多的精力关注在产品反馈及业务需求上,通过生产力提升从而最终实现业务创新。

      )是否具备行业属性与相应知识沉淀

      相对垂直型软件,低代码平台的行业属性相对较弱。从当前行业渗透现状来看,制造业、泛互联网、教育等劳动力密集的行业渗透率相对较高。

低代码行业渗透现状


图源:艾瑞《生态聚合中国低代码行业生态发展洞察报告》(侵删)

      低代码在各行业的渗透率不同,所应用的场景也各不相同。由于各行业需求痛点和转型路径的差异,国企在数字化转型中要考虑合作伙伴在行业内的专业程度,既需要有对行业、业务的深刻理解,也需要有满足对内外部的渠道伙伴、生态内的合作伙伴进行统一的管理和沉淀。

      目前万应已经在能源、金融、教育等众多行业开展了深度业务合作,并获得了良好成效。

      )是否具备完整的服务体系

      作为一种开发工具,虽然低代码旨在通过降低开发门槛,使得拥有不同水平的开发经验的人员,都能快速构建满足业务需求的数字化应用,但这并不意味着低代码没有门槛,在产品性能过硬的前提下,厂商是否拥有成熟的交付能力、完整的产品培训及认证体系以及是否具备长期稳定的技术革新与自主迭代能力去满足不同阶段下不同应用场景运维需求也都是选型的关键,而在必要时能提供驻场,保障项目按质按量上线的厂商,对紧急需求较多的国企而言是最稳妥的选择。

      企业在追求其带来的效益之前,一定要擦亮眼睛,仔细斟酌,选择最适合自身发展的低代码产品。


      六、低代码:暗潮中朝着更好的未来行进

      风口之下,低代码蓬勃发展,2015年就初步形成赛道,我们也需要清楚的意识到,低代码并非万能,加上近年来入局选手众多,逐渐掀起一股暗潮,风险逐步显露。

      一方面,低代码行业渗透率低,依然有不尽完善的地方。

      低代码在整个软件行业的渗透率约2%左右,在应用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较难解决的问题,或者需要升级平台本身的问题。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有手段约束平台提供方解决,或有机制由公司研发团队参与解决。

      另一方面,低代码创新的模式,与传统软件交付制度不完全匹配,效力发挥存在局限。

      国有企业有部分关于测试、云服务的应用、网络安全等要求,都是针对传统代码开发模式设计的,这些制度一定程度上会削弱低代码平台能力的发挥。在实施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优化低代码平台,或推动改善相关制度。

      最后,低代码平台引⼊和全面落地,无法一蹴而就。

      低代码平台的引入需要培训相应的人员、选择合适的项目、建立合理的成本机制,逐步建立符合企业和甲方实际需求低代码平台管理制度,整个过程需要保持良好的战略耐心和定力,一旦遇到困难选择放弃,可能导致前功尽弃。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建立足够耐心的先遣队,选择新项目做实践和探索,最终推广开来。


      七、万应低代码在国有企业数字化进程中的实践案例

      (一)金融行业:长沙银行

      2020-2021年,由云畅科技发起,联合长沙银行、腾讯云启共同主办了两届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和数字经济效益的数字英雄创新大赛,开创了科技类赛事的颠覆性先河。

      比赛围绕长沙银行未来发展的重点领域真实数字化需求,以万应低代码平台为技术底座,赋能培训上百支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赛开发者选手,为长沙银行金融科技生态的建设发掘了一批有潜力的行业初创型敏捷开发团队。还通过电视IP节目的“出圈”,吸引了众多本土知名品牌与机构主动参与,一起开展数字化转型探索,已成为长沙银行数字化转型、金融科技的新名片。

      通过生态招募、合作、培训、大赛等一系列数字化赋能服务和运营,聚合低代码产业生态资源,带动辐射了800多家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数字化升级,构建数字经济“产学研用”新生态,促进了超过1100万的万应生态商机落地、成交,并带动了价值超2000万的云计算产品应用上云,同时培育和孵化500多个低代码开发者生态,间接促进超3000万数字化项目成交,联合打造超过20多个标杆场景案例,形成了“以数字带动产业,以产业带动区域”的跨越式发展。


      (二)能源行业:国家电网

      云畅公司与国家电网部分省、市公司在人力资源、综合业务、审计、园区管理等内部管理系统领域均有长期合作,虽暂未涉及输配电、调度、特高压等细分领域,但在与能源领域合作伙伴严格的项目应用生产过程中,万应低代码平台逐渐明晰国家电网公司项目低代码底层改进的需求,并沉淀到低代码平台的组件、模块、模版中,不断深化科技与能源、生态与场景的融合,持续挖掘、聚合、嵌入能源场景,打造独特、开放的场景能源生态。

智慧人资                    全业务一体化平台                                 大培训数字化管控平台


      结语

      当一种新技术和新模式出现时,往往可以被看作是一场革命。时下,政策驱动企业数字化改革,伴随着内外部环境力量共同推动着国产化技术加速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百花齐放。低代码作为软件产业新生力量,在全球视角下经过几十年沉浮,终于以稳定增长模式进入大众视野,虽是初出茅庐,却迅速成为了加快数字化转型的利器,但当前低代码尚未完全成熟,企业数字化转型之路且行且艰。

      但从宏观的角度,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新技术发展的各个阶段都会存在不同的问题,任何的方法论从提出,到企业进行消化,再到落地,都要经历3到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低代码仍需要在实践和应用中不断成长。

      低代码的持续创新与实践,是技术发展和应用创新的重要一环,也像是国有企业不断前行的一个缩影:突破核心技术之后思考如何创新性的做面向未来的产品、正向的开发,并不断提升品质,在多方面展现出了广阔机遇与无限潜力——既能赋能全链路开发,激发技术应用潜力,又能不断渗透业务场景,充实自身能力。

      低代码技术崛起,更是为中国科技的崛起谱写了序曲。属于数字化的时代刚刚开始,未来国产化技术的前景也必会更加灿烂!

      本文所有内容版权归湖南云畅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责任编辑:prsky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深圳导报"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sitemap

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和镜像,如有发现追究法律责任 粤ICP备2020138440号